您现在的位置:海棠 > 海棠菜谱 > > 漫读东坡双荷叶

漫读东坡双荷叶

2022/8/17 来源:不详

???

双荷叶(即秦楼月)湖州贾耘老小妓名双荷叶苏轼双溪月。清光偏照双荷叶。双荷叶。红心未偶,缘衣偷结。背风迎雨泪珠滑,轻舟短槕先秋折。先秋折。烟鬟未上,玉杯微缺。荷花媚(荷花)苏轼霞苞露荷碧。天然地、别是风流标格。重重青盖下,千娇照水,好红红白白。每怅望、明月清风夜,甚低迷不语,夭邪无力。终须放、船儿去,清香深处,任看伊颜色。苏轼在杭州通判任时,常至湖州贾收(字耘老)苕溪的水阁题诗画竹。耘老有小妓,因其“两髻并前如双荷叶”,苏轼给她取名“双荷叶”。耘老欲娶双荷叶为妾,朋友们都以老夫娶少妾戏谑这位秀才。这两首词都是为贾收小妓而作,借咏荷以咏人,其中不乏“雅谑”,如“烟鬟未上(指双荷叶尚未梳起成年妇女的发髻),玉杯(女子之身)微缺”,隐喻“破身”;“终须放,船儿去”隐喻“入港”,皆涉男女间事。此词可见苏轼的雅怀和耘老的雅量。词牌《双荷叶》,即《秦楼月》,也即《忆秦娥》,因苏轼写了此词,使得《秦楼月》多了一个名字双荷叶。双溪,指苕溪和霅溪,据胡仔的《苕溪渔隐丛话》前集卷五九记载,“贾耘老(贾收的字)旧有水阁,在苕溪之上,景物清旷,苏轼作守时屡过之,题诗画于壁间。”“双溪月”,是贾收贾耘老的代称,“清光偏照双荷叶”,贾耘老的这位年轻侍妾,小名叫双荷叶,暗指贾耘老偏偏只看上了双荷叶。“红心未偶,绿衣偷结”,中的“绿衣”,出自《诗经·邶风》中的《绿衣》“绿兮衣兮,绿衣黄裳”,毛诗认为,《绿衣》是妾僭夫人之诗,故而后世也常用绿衣,来代指侍妾。此首《双荷叶》,没有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的直白,写的非常含蓄,但也非常高明。据谈钥的《吴兴志》记载,“贾收,字耘老,有诗名,喜饮酒,其居有水阁曰‘浮晖’。李公择、苏子瞻为州,与之游,唱酬极多……收素贫,东坡每念之,尝写古木怪石,书其后以赠耘老云:‘今日舟中霜寒,十指如悬槌,适有人致嘉酒,遂独饮一杯,醺然径醉。念贾处士贫甚,无以慰其意,为作古木怪石一纸,每遇饥时,辄一开看,饱人否?若吴兴有好事者,能为君月致米三石,酒三斗终君之世者,当便以赠之。不尔,可令双荷叶收掌,须添丁长,以付之也。’”贾收,因为有诗名,爱喝酒,家中还有一个很有情调的水阁,李公择和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,常常到他家中游玩作诗。贾收比较穷,苏轼常写画古木怪石赠给贾耘老,告诉他,如果将来能有人一个月给你三石米,三斗酒,一直给到你百年之后,你就将这些画给他。如果没有,你就将这些画给你的爱妾双荷叶。此首《双荷叶》,苏轼用非常委婉的笔法,写出了一段老秀才和青年侍妾之间的故事,比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要委婉,也隐隐透露出苏轼对那位名叫“双荷叶”的年轻女子的怜惜,这首词的背后,是苏轼和老秀才贾收之间的浓浓情意。《三苏年谱》载熙宁五年(一0七二)壬子 苏轼三十七岁 苏辙三十四岁轼晤邵迎、贾收。尝评有美堂诗,以收为冠。尝赋《双荷叶》、《荷花媚》赠收妾双荷叶。《苏轼文集》卷十《邵茂诚诗集叙》叙晤迎于孙觉座上。《诗集》卷八有《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》,迎登嘉祐二年进士第;有和收《吴中田妇叹》。收乃乌程人,见前者注文。《栾城集》卷五有《次韵子瞻吴中田妇叹》。《庚溪诗话》卷下:“钱唐吴山有美堂,乃仁宗朝梅挚公仪出守杭,上赐之诗,有曰‘地有吴山美,东南第一州’。梅以上诗语名堂,士大夫留题甚众。东坡倅杭,因令笔吏尽录之,而未著其姓名,默定诗之高下,遂以贾收耘老诗为冠。其诗曰:‘自刊宸画入云端,神物应须护翠峦。吴越不藏千里色,斗牛常占一天寒。四檐望尽回头懒,万象搜求下笔难。谁信静中疎拙意,略无踪迹到波澜。’坡因此与耘老游从。”《淳祐临安志》卷五:“有美堂。钱氏初建江湖亭于此,当在吴山最高处,左江右湖,故为登览之胜。”词皆见《东坡乐府》卷下。《观林诗话》:“东坡名贾耘老之妾为双荷叶,初不晓所谓。他日,传赵德麟家所收泉南老人《杂记》,记此事云:‘两髻并前如双荷叶,故以名之。’如荷叶髻,见温飞卿词‘裙拖安石榴,髻亸偏荷叶’。”泉南老人乃苏轼。《永乐大典》卷一三四五O引《诗海绘章》,刘季孙《赠贾收处士十韵》:“君家霅溪上,日食霅溪鱼。无钱买钓艇,貌古常有余。遇人喜谈笑,贳酒日不虚。浩歌出尘表,白鸟来徐徐。清风入窗牖,散乱床头书。有琴坏徽轸,渊明意何如。我欲脱尘网,筑室邻君居。有地植松竹,有水种芙藻。作诗赋生理,起居当和予。相顾可忘老,醉饱遗君诸。”贾收乃高雅之士,读刘季孙诗自知。《三苏年谱》载元丰七年(一○八四)甲子苏轼四十九岁苏辙四十六岁苏轼在黄州,得贾收(耘老)简,答之。简乃《苏轼文集》卷五十七《答贾耘老》第一简。简云:“贫固诗人之常,齿落目昏,当是为两荷叶所困,未可专咎诗也。”信手写来,情趣盎然,不易及也。两荷叶,收妾。简云“遽枉手教”,知收来简。附: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苏轼倾盖相欢一笑中,従来未省马牛风。卜邻尚可容三径,投社终当作两翁。古意已将兰缉佩,招词闲咏桂生丛。此身自断天休问,白发年来渐不公。朝见新荑出旧槎,骚人孤愤苦思家。五噫处士太穷约,三赋先生多诞夸。帐外鹤鸣奁有镜,筒中钱尽案无鲑。玉川何日朝金阙,白昼关门守夜叉。(时贾欲再娶。)生涯到处似樯乌,科第无心摘颔须。黄帽刺船忘岁月,白衣担酒慰鳏孤。狙公欺病来分栗,水伯知馋为出鲈。莫向洞庭歌楚曲,烟波渺渺正愁予。附:《三苏年谱》卷二十三载:熙宁六年(年),张先(子野)年八十五买妾,轼赠诗嘲之。先和。《石林诗话》(卷下)载:张先郎中字子野,能为诗及乐府,至老不衰。居钱塘,苏子瞻作倅时,先年已八十余,视听尚精强,家犹畜声妓,子瞻尝赠以诗云:"诗人老去莺莺在,公子归来燕燕忙。"盖全用张氏故事戏之。先和云:"愁似鳏鱼知夜永,懒同蝴蝶为春忙。"极为子瞻所赏。然俚俗多喜传咏先乐府,遂掩其诗声,识者皆以为恨云。张先,号子野。《古今诗话》中说:“有客谓子野曰:‘人皆谓公张三中,即心中事、眼中泪、意中人也。’子野曰:‘何不曰之为张三影?’客不晓。公曰:‘云破月来花弄影’《天仙子》、‘娇柔懒起,帘幕卷花影’《剪牡丹》、‘柳径无人,堕絮飞无影’《归朝欢》,此余生平所得意也。”后来,人们就称呼他“张三影”。张先《一丛花》中有句:“沉恨细思,不如桃杏、犹解嫁东风。”据说是与一妙龄女尼私会,受阻于老尼而作。欧阳修激赏此两句,称他为“桃杏嫁东风郎中”。范公偁《过庭录》记载言:‘子野《一从花令》一时盛传,永叔(欧阳修)尤爱之,恨未识其人,子野家南地。以故圣都,谒永叔,闻者以通,永叔倒屣迎之曰:“此乃‘桃杏嫁东风’郎中”。)张先一生安享富贵,诗酒风流,颇多佳话。传张先在家宴上赋诗:“我年八十卿十八,卿是红颜我白发。与卿颠倒本同庚,只隔中间一花甲。”苏轼也即兴调侃:“十八新娘八十郎,苍苍白发对红妆。鸳鸯被里成双夜,一树梨花压海棠。”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,意老牛吃嫩草的老夫少妻。

???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zd/1470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  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